张晓明 ,哈尼族,博士,研究员,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和优秀毕业生,曾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优秀奖和云南省优秀博士论文奖,致力于东亚人群的起源与迁徙历史和适应性进化的分子机制研究;从线粒体DNA、Y-DNA到全基因组分析,从生物信息学大数据挖掘到模式动物和细胞功能验证,再到现生人群和史前人类(古DNA)的时空研究方法,探讨东亚地区人类的群体历史及其环境适应的分子机制,从遗传学、古人类学/考古学、古气候学和地理学等交叉科学的视角,揭示东亚早期人类的复杂表型背后的分子机制和群体历史及其与环境适应的关系。目前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National Science Review》和《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等国际知名SCI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10余篇。
教育和研究背景:
2021.09-至今: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四级),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2018.01-2021.08: 副研究员(二级),比较基因组学,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2015.10-2017.12: 副研究员(三级,破格),比较基因组学,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2014.07-2015.09: 助理研究员,比较基因组学,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2010.07-2011.08: 研究实习员,比较基因组学,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2011.09-2014.06: 博士学位(遗传学),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2007.09-2010.06: 硕士学位 (遗传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2003.09-2007.06: 学士学位 (动物科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研究方向:
1. 基于古老基因组的人类遗传多样性研究。古代DNA(aDNA)研究是近年来在国内外新兴发展起来的热门领域之一,有着活跃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这一技术给古老基因组研究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使得从时空上重构史前人类历史并与现代群体基因组比较成为了可能。在东亚地区分布有非常丰富的史前人类考古遗址的背景下,目前,我的重点研究领域是以古DNA为手段,揭示东亚(包括东南亚)地区考古遗址中早期人类的遗传多样性,依托于现代人群基因组大数据和自己在该方向上近十年的研究积累,探讨人类在该地区早期的定居、迁徙、文化交流和遗传多样性格局形成的过程,以及在该过程中人类适应不同地理生态环境的遗传机制。
2. 结合古代群体和现生群体的大型哺乳动物群体历史和生物地理学研究。考古遗址中分布有非常丰富的,与当时的人类伴生的各种史前动物遗骸。以大学和硕士阶段动物遗传学研究的背景为基础,目前,结合考古遗址中动物遗骸的古DNA研究,我的一些课题致力于探讨史前大型哺乳动物群体与现生群体的遗传关系,从而解析这些动物的遗传多样性动态变化的历史,揭示从古至今这些大型哺乳动物的大尺度地理时空分布、史前迁徙和物种间遗传交流和混合的历史,及其与古气候、古生态环境和早期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