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动物科技学院
合作交流
现在的位置: 首页» 合作交流» 学术交流

蒋琳研究员线上讲座(农业动物前沿论坛讲座第六期)

来源:   作者:   发布日期:2020-06-03 浏览次数:

  

报告题目:藏马驯化历史和低氧耐受机制

报 告 人: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蒋琳研究员

报告时间:2020年6月6日19:30-20:30

报告平台:腾讯会议

点击链接或文末阅读原文加入会议:https://meeting.tencent.com/s/86oPqsygO72W

会议 ID:303 520 014

会议直播: https://meeting.tencent.com/l/CC4Jf8fXqKY0

(会议室有300人限制,如果当晚大家进不去会议室,请点击会议直播链接观看讲座)

报告简介:

  马的驯化起源对世界战争、运输和农业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彻底改变了人类历史。但由于家马祖先的灭绝和青铜早期遗址缺乏,中国马驯化起源的时间一直存在争议,国外普遍认为中国马起源较晚,约在殷商时期。另一方面,藏区极端环境严重阻碍了低氧耐受性的研究。蒋琳研究员作为通讯作者在MBE发表了题为“EPAS1 Gain-Of-Function Mutation Contributes to High-Altitude Adaptation in Tibetan Horses”的研究论文对中国马的驯化起源和藏马低氧适应性机制进行了解析。研究通过多种进化模型的构建和模拟,首次推演出距今约3700年前中国马祖先发生了一次重要分化事件,形成北方马、西南马和藏马这三大类群,结论支持了中国马驯化起源远早于殷商时期的观点。还发现藏马与西南马之间存在不对称的基因交流,与连通滇藏的“茶马古道”时间一致。此后基于选择信号和携氧能力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现了藏马低氧耐受的致因突变——低氧诱导因子EPAS1的R144C,能够增强EPAS1的稳定性,上调HIF低氧诱导通路基因的转录,进而提高藏马的携氧能力和低氧代谢水平,从而更好地适应藏区极端的低氧环境。该研究为藏区克服“低氧瓶颈”进行马匹引种改良提供了可能。

报告人简介:
   蒋琳,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国家家养动物种质资源库副主任。2005年获清华大学生物科学系学士学位;2007年和2012年分别获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生物信息学硕士和动物遗传学博士学位。2014年底入选中国农业科学院“青年英才计划”A类人才,现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畜禽遗传标记学分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畜禽资源收集、保护与创新利用,对我国绵羊、山羊、家马等地方品种资源的群体结构和进化关系进行研究,发现瘦肉型猪肌肉生长、脂尾羊脂肪沉积、家马体尺大小、绒山羊产绒长度等重要经济性状的新功能基因和分子标记10个。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PLoS Biology》、《FASEB Journal》等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2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国际合作重点项目1项。

版权所有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地址: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西农路22号   邮编:712100

主管领导:赵运良   网管员:胡巧娟   技术支持:绿道软件   总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