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有句话说的好,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世范。师德是对一名教师最基本的要求,是教师之灵魂。
从古到今,我们都提倡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自身的品行修养,你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着你的学生。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试想一下,如果一名教师不热爱他的职业,责任心不强,心中充满功利,任凭他学识再高,道理再透,都是无根之树、无源之水!由此可见,对一名教师而言,树德在前,修行在后。
那么,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呢?我认为以下几种素质必不可少:
1.热爱这个职业
以我自己为例,发现自己热爱教师这个职业要从我高中给别人补习功课算起。那时,我发现自己能够用简单语言将一个复杂的问题讲清楚。当看到我的学生频频点头,听懂了我讲解的问题的时候,我的内心有一种成就感的,有一种不可名状的喜悦。顺应我内心的感受,从那时起我立志做一名教师。来学校工作已经5年了,现在,我依然清晰的记得第一次登讲台情景。那时,紧张的满天大汗,语无伦次,甚至有一种中途逃跑的冲动。课后,我自卑极了,觉得自己不是这块儿料,当初的选择是错误的。还好,我没有放弃。凭证当初我对这个职业的热爱和不断的努力,现在,我已能游刃有余地讲个各部分知识,恰当地引用各种的事例使枯燥的课程内容变得生动,全面透彻的解答同学们提出的各种问题。
当我在三站代完实习同学们拉着我照合影的时候;当布置下《鸡舍工程造价》实习任务,同学们兴趣盎然,积极讨论的时候;当讲课时看到同学们聚精会神地听讲,认真做笔记的时候。我当初的那份自信,对这个职业的热爱又找回来了。也许这就是一个良性循环,你对这个职业越热爱,你越愿意投入越多的精力去认真备课,扩充你的知识面,你的课也越讲越好,同学也越来越爱听。
2.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有很强的责任心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职业是崇高的,责任是巨大的。我们培养的学生最终是要走上社会,为这个国家发展尽一份力的。打铁还需要自身硬,如果自己品行低下,责任心不强,又何能教出德才兼备,敢于担当的人才呢?
然而,教学过程的中付出往往不太容易被别人看到的,这就更需要我以高度的责任感支撑我们把这项工作做好。这与做科研不同,科研做的好,你有大paper产出的,能拿到大项目,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而你去备一节课,可能是花上1、2个小时草草了事,或是拿着发黄的教案,讲着不知道重复了多少遍事例把这节课应付下来;也可能是花了1、2天的时间去备课,去完善你的ppt。但是,我认为这样的付出是值得的,因为你干的就是良心活,同学们对你的认可就是对你最好的嘉奖。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大量的时间、精力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不正我们践行师德,在同学心目中建立崇高教师形象的具体行动吗。
我的导师吴常信院士,今年已经81岁高龄,依然奋战在教学一线,本科生的《遗传学》,研究生《比较育种学》部分内容他都亲自去讲。记得有一次,浙江大学副校长去拜访他,不巧他正好在给本科生讲《遗传学》课程。当他的秘书告诉他时,他的回答是,让他等一下吧,我在上课。老先生对教学的这份责任心令我肃然起敬,我想也只有对教育如此重视的人才会有这样的举动,也只有敢于做出这样举动的人才能达到他这个级别吧。
3.教师应该淡薄名利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深切地感受到,他与中、小学教师不同。我们身处的环境更复杂,肩负的任务更为多样。除了教学,很多老师还要承担科研、推广、技术培训,企业顾问等工作。有的人认为这很正常,从事科研,向社会推广最新研究成果,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这本来就是大学老师的使命之一。对于这种观点我完全认同。但是,我们也得承认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这些活动中投入的太多,必然在教学上投入的就少。而且,这些工作给我回报往往要教学丰厚的多,这就为我们每一位高校教师提出很大的挑战。
王建刚老师和我在一个办公室。王老师在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时的那份认真,在解答同学问题时的那份耐心,在为考研的同学无偿辅导《生化》时的那份付出,令我十分敬佩。我曾经对王老师的这种做法很不理解。因为,周围年轻老师都在报项目,写论文,做试验,为了职称不停地打拼。而王老师却心甘情愿的把大量精力放在教学上面。记得有一次,王老师在给一个考研的同学整整补习了一下午之后,我问王老师。我说,王老师,你给学生上一节课学校还给你发100块钱的课时费了,你经常给学生补习还不如开个辅导班挣钱了。王老师笑着说:“哎,你不能这样想,娃哪有钱了,娃爱学,就得好好给他讲”。王老师的回答多么朴实而透彻。是啊,如果我们每个人心中充满功利,又岂能容得下对教育那份爱,又怎么可能把大量的精力放在教学,怎么可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纯洁、高尚的教师形象。
4.一名优秀教师应该勤于钻研,不断提高自己业务能力
“建设世界一流的农业大学”是我们学校的目标,而这样的学校培养出的学生也必然是掌握最新知识,能力出众的高精尖人才。这就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现在,学校给我们的待遇足以让我们过上优越的生活。如果我们安于现状,贪图享受,不思进取,又怎么可能提高自己业务能力,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呢?误人子弟又有何师德可言呢?
当我看到每天晚上11点依然在办公室挑灯夜读的昝教授,身兼院长之职却依然在研读文献、做实验的张院长,以及办公室就是自习室,随时随地和研究生讨论问题的王高学、孙超教授时,我被这些老师的行为深深的打动了。教授尚且如此敬业,我们有何理由不努力呢!
老师们!
师德不是靠讲出来的,而是一个人靠内心世界的丰富、文化底蕴的提升、人格素养的完善折射出来的。让我们以陶行知先生“捧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守住心灵的宁静,沿着教书育人的主航道奋勇前进吧!
作者简介:王哲鹏,男,1980年11月生,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人,博士,副教授(2016年1月晋升)。2003年本科毕业于内蒙古农业大学,2006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2011年获中国农业大学农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来我院猪禽教研组任教。